是人類勇氣史,也是登山百科全書。

幾百年來,高山的攀登者們憑借勇氣、耐力、技能和團隊精神,不斷將自己推到極限,去實現更高、更難、更完美的攀登。

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這些偉大的登山者也帶來新的科學發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

《DK人類登山史》便是一本關於人類征服高山的歷史的百科全書。

在這部由地理和登山界的權威——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共同編纂的著作中,你不僅能讀到人類登山的完整歷史,看到從中國唐朝的法顯,到馬洛裡,再到當代的自由攀登者的著名登山者的傳奇故事,還能了解許與登山有關的,包含了裝備、人類學、編年史、科學、藝術的硬核知識。

《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征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編著;李汝成/譯;上海文化出版社

經出版社授權,澎湃新聞節選了以下片段,包括19世紀,有勇氣突破社會偏見和規則束縛的女性登山者,以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先驅喬治·馬洛裡的故事,還有攜氧登山發展史,以饗讀者。

『淑女也能做到』

在19世紀,如果說登山運動對男性來說是一項有道德爭議的活動,那麼對女性來說更是如此。

但一些女性登山者在大山中找到了自由,並證明了自己的毅力完全可與男性媲美。

人們常常認為登山運動是屬於男性的,是一項富有男子漢氣概的活動,但登山史上早就有活躍的女性登山者。

1808年瑪麗亞·帕拉迪登上了勃朗峰峰頂,她雖自此不再攀登,但這項成就意義非凡。

第二位登頂勃朗峰的女性名叫亨麗埃特·德安熱維爾,她是一個狂熱的高山攀登者,拒絕了男性的組隊請求,獨自帶隊登頂勃朗峰,直到69歲還在堅持攀登。

1854年,漢密爾頓夫人和她丈夫一起攀登,成為第一位登頂勃朗峰的英國女性。

早在1876年,第一支冬季登頂勃朗峰的隊伍中,就有女性攀登者伊莎貝拉·斯特拉頓。

當時插畫師筆下的伊莎貝拉·斯特拉頓,身穿長裙,手持冰鎬

在19世紀,在反自由受限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登山者的個人能力迅速提高,並取得了登山佳績。

在高海拔地區林木線之上的地方,她們發現自己可以擺脫一些來自社會的限制以及那個時代對服裝的要求。

她們也享受對體力要求很高的苦差事,許多女性特別是上層階級的女性都不願意做的事情。

19世紀著名登山攝影師,伊麗莎白·勒佈隆

英國登山者凱瑟琳·理查森就是這樣一個在大山中發現自由的人。

她完成了100多次重要的攀登,包括6次首登,和14次女性首登。

她的忍耐力令人印象深刻。

盡管瘦小柔弱,卻極其頑強。

1888年,她直接從山谷下面的貝拉爾德登上了拉梅熱山。

她晚上9點離開酒店,第二天5點半下午茶時返回,登頂途中幾乎馬不停蹄。

同年,她和埃米爾·雷伊及讓-巴普蒂斯特·比克一起,首次攀登了最迷人的勃朗峰登頂路線:途經比奧納塞峰及古特圓頂峰的西山脊。

高海拔的自由

在評判女性登山者及她們的行為時,潛臺詞裡總是有性自由。

伊莎貝拉·斯特拉頓與向導讓·沙萊結婚了,露西·沃克則畢生鐘情於她的向導梅爾基奧·安德雷格,遺憾的是後者早已成婚。

A.F.馬默裡和他的妻子一起登山,但也與天資聰穎的莉莉·佈裡斯托一起登山。

他們成功地登上了格雷蓬峰,馬默裡有點諷刺意味地引用了萊斯利·斯蒂芬的觀點:登山難度越來越低,直到『連淑女也能做到』。

佈裡斯托談到她與馬默裡等人一起攀登德呂峰時,在家書中寫道:『這次登山雖不如攀登格雷蓬峰那麼艱難,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但也相當辛苦』她還談到,馬默裡願意與女性一起登山,這在遊客中引發了熱議。

早年女性登山者

穿著裙子登頂

社會文化強加給女性的裙子,對女性登山者而言,無疑是一大不利因素。

1859年,亨利·沃裡克-科爾曼夫人寫信抱怨道:『裙裝對女性登山者來說是很不方便的,即便做了最精心的處理。

因此,每一個能減輕這種困擾的建議都該被采納』她建議在裙子底部縫上松緊繩,這樣在開始登山的時候,女性可以把裙子卷起來。

伊麗莎白·勒佈隆穿過冰川

同行男性對女性登山者的舉動及穿著不置可否。

顛覆著裝規范是要冒一定風險的。

凱瑟琳·理查森的登山夥伴瑪麗·帕永采取了更合理的方案,即穿男裝攀登,但沒有幾個人像她一樣有勇氣。

早期大多數女性登山者仍穿裙子或者在裙子裡面穿馬褲,她們走到最近一家旅館,在無人看到的地方才把裙子脫下來。

被忽略的成就

接著,與丈夫之外的男人露營的得體性受到懷疑,此外,女性攀登者的成就不被承認,許多人認為所有艱辛都是與她們結伴的男性克服的。

但皮金姐妹安娜和艾倫翻越了瑞士采爾馬特上方的塞瑟峰——返程讓人望而生畏,這震驚了整個阿爾卑斯俱樂部。

她們的向導讓·馬丁在登山時迷了路,兩姐妹隻好折回去尋他:『相信我們在實踐中磨礪出的智慧,勝過了一個瑞士農民的專業知識』後來,皮金姐妹從佈勒伊抵達采爾馬特,成為首次穿越馬特洪峰的女性,返程時的宿營條件十分惡劣。

喬治·馬洛裡

英格蘭1886—1924年

1999年,在一次特別探險中,美國登山家康拉德·安克在珠峰北壁迎風的斜坡上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喬治 ·馬洛裡的遺體。

馬洛裡及其登山夥伴安德魯 ·歐文的最後亮相——一度令人滿懷希望——及神秘失蹤引起了公眾的無盡猜測。

即使在今天,歷史學家仍在尋找、考究證據,以證明他們是最先征服珠穆朗瑪峰的人。

喬治·馬洛裡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表達了攀登珠峰的浪漫情懷。

穩重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使他成為卓越的登山家——一個永遠在攀登下一座高峰的人。

1917年,在一篇講述他於1911年在法國—意大利邊境攀登莫迪山邊界山脊的文章中,他寫道:『必須征服、抵達、登老師的引導下開始登山,歐文上頂峰,必須到達終點,你才知道自己能贏到最後,才知道沒有什麼夢想是妄想。

這是一天中最輝煌的時刻嗎?

多奇妙,多安靜!我們沒有欣喜若狂,但我們高興、愉悅;我們冷靜地驚喜 ……我們征服了敵人?

我們征服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1921年登山中的馬洛裡

馬洛裡出生在英格蘭西北部的柴郡,他的父親是當地的教區牧師。

孩童時期,他攀登的第一個地方是教堂的屋頂。

13歲時,他獲得了頂級公立學校溫切斯特公學的數學獎學金,並以體操運動見長。

在該校的最後一年裡,他在R.L.G.歐文老師的引導下開始登山,歐文是阿爾卑斯俱樂部的成員。

每個登山季,歐文都帶著一群學生去阿爾卑斯山。

1905年夏天,歐文邀請馬洛裡參加他的登山之旅,正是這次旅行培養了馬洛裡的登山興趣。

同年秋天,馬洛裡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歷史。

他與生俱來的優雅和出眾的外貌讓他進入了大學的核心圈子,並與一些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成為密友。

與此同時,馬洛裡同情社會主義者,支持女權運動。

天賦

查爾斯·塞爾是劍橋大學登山者俱樂部的創始人之一,正是他鼓勵馬洛裡加入了北威爾士的攀巖之行。

馬洛裡很快成為狂熱的登山愛好者,完成了幾次新的攀登。

按照英國的標準,這些攀登基本上達到了 『非常難 』的等級,按美國的劃分標準也已達到 5.7級,難度相當於珠峰東北山脊上令人生畏的第二臺階。

後來,塞爾還把馬洛裡介紹給了傑弗裡 ·溫斯羅普·揚,此人是愛德華時代的登山運動明星,後來成為馬洛裡的導師。

在威爾士斯諾登尼亞山蘭貝裡斯山口頂端的彭爾帕斯旅館,揚舉辦了一次著名的登山聚會,馬洛裡受邀參加。

後來揚又邀請馬洛裡加入了登山者俱樂部。

1909年夏天,兩人攀登了阿爾卑斯山,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揚欽佩馬洛裡作為登山者的優雅:『他甩開一條長腿,抬起膝蓋,用一串迷人動作,登上層層巖石』他還說,在那個時期他認識的登山者中,馬洛裡是最有潛力的一個。

他本可以完成許多偉大攀登。

馬洛裡是不太自信的,他總是順其自然,不清楚要怎麼過自己的人生。

起初,他甚至連是否要去珠穆朗瑪峰都不確定。

馬洛裡在阿爾卑斯山

著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馬洛裡曾在英國歷史悠久的公立學校 ——切特豪斯公學任教,娶了露絲·特納為妻,育有三個孩子。

1919年,戰爭結束,他開心地回家,繼續在校任教。

然而,與此同時,揚卻在阿爾卑斯俱樂部替他爭取了參加珠峰探險的機會。

揚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腿,即使繼續攀登,要登上珠峰也是一種奢望。

他找到了『門徒』馬洛裡,勸說道,不論未來選擇何種職業,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榮譽都會對他有所幫助。

於是,馬洛裡辭去了教職。

考慮到人們對珠峰北壁知之甚少,1921年的勘測探險算是一大成功。

阿爾卑斯俱樂部和皇家地理學會聯合組建的珠峰委員會為探險提供資金支持。

探險隊在珠峰北壁和東壁進行了考察,翻越了重要山坳,制訂了攀登計劃。

馬洛裡雖未找到攀登東絨佈冰川的路線,但他帶領探險隊翻過拉克帕拉山口,登上了冰川頂部,然後到達北坳。

探險隊在山上待了幾個月,積累了與珠峰的天氣有關的寶貴經驗和知識。

最重要的是,馬洛裡找到了人生目標。

『總而言之,這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無法向你訴說它是多麼地吸引我』

氧氣:贊成與反對

1922年,馬洛裡作為一支裝備精良的登山探險隊的成員,重回珠穆朗瑪峰。

登山隊使用了澳大利亞的優秀攀巖者、傑出工程師和發明家喬治·芬奇開發的實驗性氧氣設備。

5月22日的第一次攀登沒有使用夏爾巴人所說的 『英國空氣』。

馬洛裡、霍華德·薩默維爾和愛德華·諾頓到達了海拔8225米處。

雖然離山頂還有一段距離,但他們攀登的高度已經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人。

5月27日,芬奇和傑弗裡·佈魯斯使用簡陋的氧氣設備,以更快的速度登上了更高的地方。

很明顯,瓶裝氧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芬奇怒斥那些稱其不符合體育道德的人。

隨著季風的來臨,第三次嘗試開始了,卻以悲劇告終。

登山隊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沒有意識到北坳斜坡上的新雪有多危險。

一場雪崩卷走了九名背夫。

馬洛裡也被拖了下去,但他設法浮出雪面,和其他人一起瘋狂地挖出被掩埋的人。

最終隻有兩名背夫獲救,餘下七人失蹤。

回國後,在決定於1924年進行下一次嘗試之前,珠峰委員會暫時將相關事宜擱置下來,作了一番認真的思考。

馬洛裡被派往美國做巡回演講,以籌集資金。

據說,正是這次美國之行讓馬洛裡對攀登珠峰朗瑪峰的目的作出了經典的解釋:『因為山就在那裡』

時機再次來臨,馬洛裡起初是拒絕加入 1924年珠峰探險隊的,隻因當時芬奇被趕出了隊伍,仿佛這次探險完全是英國人的事。

然而,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機會實在誘人,馬洛裡無法置身事外。

消失的希望

1924年6月,登山隊出發,盡管遭遇了重重險阻,仍成功地在海拔8170米處搭建了營地。

前兩次嘗試都未能登頂,但諾頓和薩默維爾創造了新紀錄。

馬洛裡在最後一次攀登中選擇安德魯 ·歐文作為登山搭檔。

他們於 6月8日離開營地,馬洛裡讓夏爾巴人給諾埃爾·奧德爾帶去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天氣正好』。

第二天,奧德爾帶著補給從5號營地向6號營地攀登。

他的狀態非常好,作為測試,大約在海拔8000米處,他爬上了一塊裸露的巖石。

突然,遮住山頂的薄霧散開了,他可以看到馬洛裡和歐文正在接近山脊上部的石階。

當時是中午12點50分,奧德爾為他們沒有登上更高處而感到驚訝。

他不確定他們到底在登哪塊巖石,隻是抬頭望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登上石階,另一人緊隨其後。

他說:『隨後,迷人的景象又被籠罩在陰雲之中』這是馬洛裡和歐文生前最後一次被目擊。

得知登山家的死訊,英國人都極其悲痛。

在寫給傑弗裡·溫斯羅普·揚的信中,馬洛裡的妻子露絲沉痛地說:『不管他已登頂還是沒有登頂,不管他是活著還是死了,我對他的欽佩都是一樣的。

哦,傑弗裡,要是一切都沒發生多好!這原本是很可能的事』

1999年,馬洛裡的屍體被找到

安克發現馬洛裡屍體時,從他的口袋裡找到了一副雪鏡,雪鏡並非戴在臉上,因此有人認為,馬洛裡是在到達頂峰之後的夜晚死去的。

消逝在珠峰

馬洛裡和歐文的最後一張照片,由諾埃爾·奧德爾在海拔7070米的北坳4號營地拍攝三天後,他們在雲層中消逝。

隻有馬洛裡的遺體被找到,他似乎是墜崖而死。

最近的研究得出結論,當時他們正朝山頂前進,可能遇到了風暴。

許多人都在爭論,為什麼馬洛裡選擇與一個沒有經驗的學生一起進行最後一次登頂嘗試,明明諾埃爾 ·奧德爾身體健康,適應力良好,又近在眼前。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馬洛裡選擇歐文的原因。

盡管歐文幾乎沒有登山經驗,但他仍是這個探險隊中有重要作用的一員。

作為一名頂級賽艇運動員,專業訓練使其對珠峰的嚴酷考驗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他的手也很靈巧,能夠拆解和修理機器,保持探險隊的氧氣裝置正常運轉。

在山上,他具備登山所需要的行動力和常識。

他努力做好把高海拔生活變得極度艱難的雜務,很受其他登山者歡迎。

他們登頂了嗎?

1999年,人們發現了馬洛裡的屍體,但並沒有解開馬洛裡和歐文是否登頂的謎題。

當時隻有歐文帶著相機,因為他的屍體沒有被發現,所以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讓人得出結論。

然而,兩人攜帶的氧氣就登頂而言是不夠的。

實際上,他們幾乎不可能攀登到第二臺階。

氧氣裝置

高海拔生理學

直到最近,人體的高原反應才被人們完全理解,但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觀察到缺氧現象。

中國的《漢書》描述了約公元前37年的『大頭痛山』的旅行者。

雖然人類發現氧氣是在1775年,但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法國科學家保羅·貝爾才通過壓艙實驗發現大氣壓和缺氧之間的聯系。

身為J.S.霍爾丹率領的、1911年前往科羅拉多州派克斯峰考察隊的研究員之一,馬佈爾·菲茨傑拉德就人類適應環境的問題進行了早期的研究。

科學家認為古柯葉是南美原住民用來防止高山反應的藥物

氧氣實驗

第一位在登山時使用氧氣的人是英國的出版商、登山者A.L.馬姆。

1907年,他帶著西貝·戈爾曼公司的小型氧氣筒,攀登喜馬拉雅山。

這個登山隊中有湯姆·朗斯塔夫,他是堅決反對使用氧氣的登山家;還有未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登山家查爾斯·佈魯斯。

探險隊中大多數人認為馬姆的氧氣試驗是一個笑話。

與此同時,在牛津大學教師G.德雷爾的指導下,英國化學家兼技術天才喬治·芬奇也開始研究使用氧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對新成立的英國皇家空軍進行缺氧研究後,德雷爾對芬奇說:『我認為,你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不可能上山,即使你上去了,也可能再也下不來了』

第一代氧氣設備,1922年

芬奇的實驗很快得以施行,實驗在模擬高緯度環境的減壓艙裡進行,芬奇負重16公斤。

在使用和不使用瓶裝氧氣的情況下,他的表現差異明顯,這說服了珠穆朗瑪峰委員會投入資金開發氧氣系統。

蘇格蘭化學家亞歷山大·凱拉斯做了大量高海拔生理學研究,開發了兩類氧氣供應裝置。

第一種是存儲在重鋼瓶裡的常壓氧氣系統;第二種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氧氣。

後者隻能在登山者休息時運轉,因此實用價值不大。

早期登山者的設備

調整裝置

根據德雷爾的建議,英國政府的空軍部裝配了完善的氧氣裝置,主要包括加裝在標準支架上的四個貯氣瓶、一個軍用卑爾根背包、吸氧管,還有兩種面罩——一種配備閥門,另一種需要使用者咬住管子以停止氧氣輸送。

政府為1922年的珠峰探險隊配備了十套這種氧氣設備,但大部分都在運送上山的途中受損。

早期的試驗使登山隊中的大多數人都覺得這種裝置一無是處。

因為氧氣的閥門太過僵硬,芬奇使用足球球膽和T形玻璃零件,即興制作了結實耐用的替代物,這一改進讓芬奇和傑弗裡·佈魯斯這樣沒有任何攀巖經驗的探險隊運輸員,登上了海拔8320米的地方。

(聯系我們/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