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爬山的正確『姿勢』。

在這樣天高雲淡的季節裡,賞秋可謂一大樂事,人人都對其樂此不疲。

但絕大多數的賞秋名所都是在山林之中,想要登上山頂,去擁抱大自然的層林盡染,爬山是少不了的,且還盡是一些山路小徑。

那麼,這種情況下,又逢深秋時節,我們爬山時都應該特別注意哪些事情呢?

秋意濃,醉深秋,賞紅葉,方可不思秋。

在你所在之地或周邊,總有那麼一片凈土誘惑著你的腳尖前行,也總有那麼一個周末你剛好有時間背上行囊出發,登上山頂,看看雄偉的山峰,感受一望無際的磅礴之勢,再也沒有比這更令人心曠神怡之事了。

但是,要注意啦,爬山其實也是有講究的。

爬山雖好處多,但其背後的隱患也不少。

沒有專業的裝備、正確的姿勢或爬得太猛,都可能對健康起到相反的效果。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秋季爬山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吧!

切莫穿著隨意不講究

很多人認為,經常爬的山,路況都很熟悉了,再加上海拔也不高,所以隨意穿著就進山了。

其實,爬山對踝關節、蹠趾關節、足底筋膜等以及軟組織的磨損都比較大。

特別是穿薄底佈鞋、松糕鞋等爬山,或者走特別硬的青石路,都容易引發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等病症。

正確做法:首先,鞋子要按足形來選擇,高足弓的人,宜選避震能力好的鞋子;扁平足的人則應選擇可承托足弓的鞋子。

其次,試穿登山鞋時,一定要讓大腳趾與鞋頭留有一個拇指寬度的空間。

最後,鞋身前腳掌的位置應足夠柔軟才適宜登山穿。

另外,還要多備雙襪子。

棉質襪子雖然吸汗能力較好,但經多次清洗後,棉質纖維可能出現變化,反而增加足底的摩擦力,容易將腳磨出水泡。

如果腳汗太多以致襪子濕透,應更換一雙幹爽的,這樣有助於減少摩擦力,保護腳踝等關節。

切記提前做好準備

有的人圖省事,有的人則覺得輕裝上陣更好,所以上山前都不為自己準備食物和水。

殊不知,爬山其實是個體力活,也是一種暗藏危險的戶外活動,隨時可能會遇到迷路、體力不支、低血糖等狀況的發生,但如果提前做好了準備,就可以很好地應對這些問題了。

正確做法:爬山一定要帶點食物和水。

食物最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面包、罐裝八寶粥,含脂肪的堅果,高蛋白質的午餐肉、豆幹等;飲料要準備礦泉水或電解質飲料。

另外,爬山前還須熱身。

隻有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活動,比如腿部拉伸運動、搓揉膝蓋等,這樣爬山時才能得心應手。

切勿過分追求速度

有很多人天性好鬥,且好勝心太強,總覺得爬山就一定要爬到最高峰才行。

還有一些人則追求強度和速度,覺得隻有氣喘籲籲才是運動量足夠的表現。

其實,這兩者都是錯誤的爬山方式。

爬山是為了健康,鍛煉也要循序漸進,過度追求強度,反而會適得其反。

正確做法:我們在爬山的過程中,速度一般以每小時3公裡左右為宜,運動時的心率控制在靶心率的60%~80%范圍內則最佳。

同時,每次爬山以2小時為宜,不要過分追求大的運動量。

其次,爬山的頻率也要有所控制。

通常情況下,每周最好別超過3次,如果山路過於陡峭難行,更要減少爬山的次數,可用慢跑和快走替代。

另外,心肺功能不全,關節不好,不經常鍛煉的老人,以及過度肥胖的人不適合爬山運動。

總之,不論哪個年齡段的登山者,登山時都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速度,健康爬山。

切忌爬山姿勢不科學

不正確的爬山姿勢、速度、節奏都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害。

下山時,膝關節彎曲,要負擔全身的重量和向前的沖擊力,摩擦和壓力更大,經常這樣難免出問題。

如果提著或背著東西沖下來,對關節的損害更大。

正確做法:上坡時,上半身向前上方傾斜,彎腰收腹,穩步踏地前進;用全腳掌著地,穩定性更高,而且使用了更多的大肌肉來支撐身體,不易疲勞。

下山要緩慢,拐彎時更要慢下來,切不可跑、跳。

下山時,上半身微微凸腹屈膝,重心稍向後移,步速宜緩慢,步幅小而穩妥,等前腳站穩了再把重心移過去,不宜用膝關節旋轉來代替足底轉彎。

如果覺得大腿酸痛時,就不要把腿伸得筆直走,以減輕大腿肌肉負擔,避免膝關節勞損、受傷,或腳踝勞損、扭傷。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