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選讀】中國高校登山運動發展歷程及現狀思考。

本文刊載於《山野》雜志2020年10月刊

文 / 劉明星

圖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地社、北京大學山鷹社 提供

登山運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拼搏進取、奮鬥不息的精神象征;同時,登山運動也成為大學生追求自我、挑戰自我、實現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2012年5月19日8時16分,由中國地質大學京《北京》漢《武漢》兩校聯合組建的中國地質大學珠峰登山隊4名隊員從北坡成功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支登頂珠峰的大學登山隊。

4名登頂隊員中,有3名在校大學生,他們在世界最高峰向母校60周年校慶獻上了深深的祝福。

攀登珠峰獲得成功後,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又相繼攀登了另外6大洲最高峰並徒步到達南、北極點,創造了世界上首支由在校師生組隊完成『7+2』壯舉的大學登山隊。

2018年5月15日10時23分,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為母校建校12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2018年5月,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登頂珠峰

此次攀登的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主要由北大山鷹社隊員、北大教師和校友組成:登山隊共14人,其中北大學生7人,教師2人,校友及登山愛好者5人。

當你感嘆這些高校大學生實現了站在世界之巔的夢想時,是否了解過這些高校的學科特點?

是否了解他們的攀登傳統與校園文化?

是否了解中國高校登山運動發展歷程?

第一

部分

中國高校登山運動的起步與發展

中國第一支高校登山隊

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正式成立,肩負著揭示地球科學奧秘、尋找開發礦產資源、填補高山地質空白的歷史重任。

由於地質學科專業特點,學生經常在野外跋山涉水、爬冰臥雪、翻山越嶺,掌握登山技術便成為必修科目。

1958年,學校選派王富洲、袁揚、石競等10位同志赴蘇聯學習登山技術。

學成歸國後,便在校內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登山技術培訓,將登山運動與科學考察相結合。

同年,北京地質學院組建了全國第一個基層業餘登山隊,從此正式揭開了高山科考的帷幕。

先後對『七一』冰川、太白山、阿尼瑪卿峰、玉龍雪山、雀兒山等進行了登山探險和科學考察;此外還多次參加了由國家體委與中科院聯合承擔的珠穆朗瑪峰地區的科考任務,取得了豐碩的科考成果;同時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登山人才,輸送了王富洲、袁揚、李致新、王勇峰、次落等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的登山家。

中國第一個高校登山社團

1989年,北京大學山鷹社成立,這是全國首個以登山、攀巖為主要活動的學生社團。

1990年夏天,山鷹社李欣、謝如祥、曹峻等11人乘坐火車、汽車、卡車、拖拉機,一路輾轉來到了昆侖山東段最高峰——玉珠峰的腳下。

仰望著雪山,他們歡呼雀躍,完全忘記了頭疼欲裂的高原反應,迫不及待地開啟了他們人生中第一座雪山的攀登。

他們的這次成功登頂,也開啟了『中國民間登山』的新紀元。

1998年,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作為校慶慶典活動之一,北大登山隊3人成功登頂世界第6高峰——卓奧友峰,填補了國內高校登山組織登頂海拔8000米高峰的空白。

改革開放與國際交流

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

1979年,國家體委和國家旅遊總局向國務院正式呈報了《關於開放山區、開展國際登山活動的請示》。

1980年,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包括珠峰在內的8座山峰,開始接待外國自費來華的登山隊和登山旅遊者。

1984年,中國地質大學與日本長野縣組建聯合登山隊,登上阿尼瑪卿二峰。

1988年,中國地質大學與日本神戶大學聯合登上雀兒山主峰。

1995年,北京大學山鷹社與日本福岡大學聯合攀登西藏寧金抗沙峰,中日兩國各有4名隊員登頂。

1998年5月,中國登山隊與斯洛伐克登山隊聯合攀登珠峰,4人成功登頂,其中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次落成為首位登頂珠峰的在校大學生。

這一時期,大學生國際登山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登山文化和登山技能的交流與進步,而且加深了各國大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動了登山運動健康可持續發展。

多元化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戶外運動的推廣,高山探險的參與人群逐年增多,越來越多的高校成立登山社團《如表1》,開始組織高海拔山峰的探險活動。

在詳細梳理中國部分高校登山社團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可以發現:第一,社團名稱由最初的登山活動發展演變而來,例如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登山社團名稱分別經歷了『登山協會—山野協會—科考協會—山野協會』『登山隊—登山攀巖俱樂部—大地社』的歷史變遷。

第二,大部分高校登山社團成立於2000年之後,並且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

第三,各高校登山社團攀登的第一座高海拔山峰多為海拔5000米和6000米級別雪山,例如,中國人民大學自遊人協會攀登的第一座山峰為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廈門大學登山隊攀登的第一座山峰為啟孜峰,海拔6206米。

第二

部分

中國高校登山運動的現狀

高校地域分佈不均,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縱觀中國高校登山社團的分佈,北方高校數量居多,南方高校數量較少。

北方以北京最為集中,一方面,北京山區面積10200平方公裡,約占總面積的62%,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

四季分明,冬季山區多降雪,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為登山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保障,登山運動所需要的體能和技能能夠得到有效訓練,發展水平較高。

另一方面,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高校雲集,大學生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較強,從登山運動派生出來的攀巖運動就是首先在北京進行推廣和普及。

南方高校登山運動發展較晚,城市周邊缺乏海拔較高的山峰進行登山訓練,而且冬季無明顯降雪,雪上行走技能和攀冰技能無法得到有效訓練,這也是導致其發展較為緩慢的原因。

社團管理日益嚴格,登山活動逐年減少

高校登山社團大多受校團委直接管理,體育教學部門進行指導。

2016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印發了《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學生社團舉辦活動須遵守高校相關規章制度,並按照相應的審批程序進行,參與人數較多或在校外舉辦的學生社團活動,要有預案,確保活動安全、有序地進行。

以北京大學2020年8月阿尼瑪卿登山活動為例,2月份就開始積極進行籌備。

體能方面,不僅安排了提升心肺功能的有氧耐力訓練,還安排了負重爬樓梯的力量訓練。

技能方面,在天仙瀑專門進行了攀冰和繩索訓練。

在經過技術和理論的雙重考核通過後,才能成為一名正式的登山隊員。

接下來,是參加由校團委、體育教研部組織的登山答辯會,在中國登山協會、商業登山公司、山鷹社老社員等專業人士的評審下,對登山活動計劃、裝備物資準備、安全緊急預案等進行匯報,經過專家討論,最終才能獲得登山活動繼續進行的許可。

△2010年5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登山隊攀登阿尼瑪卿峰

登山活動籌備時間之長,物資準備之多,申報流程之繁,並不是每個高校登山社團都能像北大山鷹社一樣應付自如,加之大部分高校對登山活動的不支持態度,也是導致大學生登山活動逐年減少的原因之一。

登山專業師資缺乏,經費支持嚴重不足

近年來,隨著戶外運動的發展,首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等專業院校均開設了體育休閑專業,並設置了山地戶外、攀巖、定向越野等戶外類課程,但是對於登山運動卻鮮有涉及,擁有登山經驗的專業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學生學習登山技能往往需要依靠中國登山協會以及各省區市登山協會舉辦的高山技能培訓班。

大學生登山活動的經費來源大致分為學校撥款、商家贊助、自籌經費,其中自籌經費是目前各高校登山活動經費來源的主要途徑。

眾所周知,登山運動所需要的技術裝備和個人裝備價格比較昂貴,加之聘請登山向導和協作,租用犛牛馬匹托運物資等,對於沒有任何收入且還需依靠家長生活的大學生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大學生為了節省開支,通常隻能購買火車硬座,吃最簡單的食物,經過幾十個小時的長途奔波,往往還沒到目的地,身體都已經吃不消了,這也為登山活動埋下了安全隱患。

第三

部分

中國高校登山運動的思考

加快登山人才培養,構建登山服務平臺

中國登山協會作為管理和推進登山運動發展的全國性機構,應盡快建立高山向導、高山協作等從業人員的準入制度,規范各省區市登山協會對登山活動許可證的辦理,引導商業登山公司和登山俱樂部規范經營,加快登山技能人才的培養,把每年一期的高山技能培訓班調整為一年多期,滿足廣大從業機構和登山愛好者的需求。

構建登山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打造『互聯網+登山』服務平臺,人們可以通過平臺購買登山裝備、查找登山路線、預定登山向導、租用犛牛馬匹等,節省時間和溝通成本,提高便利性、權威性和安全性。

高校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獨特校園文化

高校應加強對登山社團的組織管理,既不能『一刀切』地反對,也不能任其自由發展,應科學引導登山活動的開展。

比如:引進專業教師,開設登山運動課程;定期邀請從事登山運動的專業人士到校進行講座,對登山知識進行傳授;鼓勵社團骨幹參加登山技能培訓,加強校際間的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廣大學生的熱情,科學、合理、安全地開展登山活動。

△2012年5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登山隊攀登哈巴雪山途中

登山社團應結合校慶日、校友日、畢業日等學校重大節慶活動,開展具有紀念意義的登山活動,展示學校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成果,打造積極向上、敢為人先的獨特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合理評估自身實力,科學合理安全登山

大學生的主業是學習,登山隻是課餘愛好,不會像學習專業課程一樣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登山技術。

因此,在選擇山峰時,一定要合理評估自身實力,切忌攀比心態,盲目追求高度和難度。

尤其在面對曾經攀登過的山峰,難免有輕視的心態,殊不知,每一次攀登的山體情況、天氣情況、人員狀態都會發生變化,一個小小的錯誤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

努力鍛煉體能,提高登山技能,認真查找山峰資料,制定合理攀登路線,這是登山運動的基礎,也是登山中最重要的。

即使成功登上頂峰,也隻是成功的一半,安全返回學校才是真正的成功。

本文作者系國家職業資格中級攀巖社會體育指導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部戶外運動教師

ABOUT

《山野》雜志

與中國登山戶外運動共成長!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在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