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 與中國登山戶外共成長。

從1991年創刊至今,走過30年的《山野》雜志一直都在『與中國登山戶外共成長』。

30年,是一個承前啟後的節點,需要總結過往的經驗和教訓,也需要集思廣益,探索今後的發展之路。

三十而立,《山野》當自強;三十而已,未來路還長。

本文刊載於《山野》雜志2021年1月刊

文 / 史衛靜

圖 / 《山野》雜志資料圖

1991年,由中國登山協會主辦的《山野》雜志創刊,開啟了在中國登山戶外雜志的先河。

30年來,它見證了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的起起伏伏。

『與中國登山戶外共成長』是《山野》的座右銘,也是這些年來《山野》發展的縮影。

大事件不缺席

在社會大環境不斷變化及登山戶外運動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縱觀《山野》30年歷史,可以說自創刊以來它始終在中國登山戶外運動起伏發展歷程中,以權威專業的態度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些年來,在那些轟動登山戶外界的大事發生時,《山野》始終在場。

例如,1991年的梅裡山難、1993年海峽兩岸聯合攀登珠峰、2002年希夏邦馬峰山難、2004年中國人首次登頂K2、2008年奧運聖火登頂珠峰、2019年中國攀巖隊取得奧運會資格、2020年珠峰測量登山活動取得成功……或是派出記者趕赴現場采訪報道,或是聯系親歷者或熟悉情況的作者約稿,《山野》通過文字與影像,將這些瞬間一一記錄。

翻開一本本雜志,近30年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的發展脈絡就在書頁翻飛間漸漸清晰起來。

那一篇篇文章記錄下屬於《山野》和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的光陰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野》也是國內外優質戶外資源地的展示平臺。

通過詳盡的文字報道與精美的圖片影像,一些此前並不為太多人所知的戶外資源地在《山野》的櫥窗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往體驗的戶外愛好者。

登山知識與精神的傳播陣地

『山和原野是人類的家園』,寫在《山野》創刊號發刊詞裡的這句話,30年來,一直是《山野》試圖向更多讀者展示的精神本源。

而創刊號發刊詞裡的另一句話——『登山意味著奮進,意味著勇敢;探險體現著人類的自強不息和大無畏氣概。

這也正是我們這個刊物所要表現的精神力量』則是《山野》一直致力於展示與傳播的重點所在。

抽象的登山精神在一篇篇具體的攀登稿件中,被更多的人所感知與理解。

『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被一支支攀登隊伍詮釋得更加直觀,鼓舞振奮了眾多登山愛好者的心。

《山野》作為展示登山精神、傳播登山知識的窗口,同樣也在助力中國登山協會發揮『服務、引導、規范』作用,讓更多的人能夠科學、安全、環保、文明地參與到登山戶外運動中來。

不斷嘗試迎接新挑戰

《山野》從季刊到月刊、從黑白印刷到彩色銅版紙印刷、歷經幾次刊名調整及更多次數的內容改版,甚至還經歷過幾近停刊的艱難時刻。

30年來,每一次面臨挑戰與危機,《山野》都是靠著登山人特有的堅韌挺了過來。

這些年來,不少原本隻是愛好登山戶外運動的人來到《山野》轉行成為一名戶外媒體人。

一代一代《山野》人不同的專業背景和思維理念,在小小的編輯部裡一次次碰撞出閃耀著火花的創意與嘗試,也為這本雜志帶來不同的風貌。

唯一不變的是大家對山野和《山野》由衷的熱愛。

很多曾經的《山野》人至今仍活躍於登山戶外領域,換一種方式為我們共同熱愛的事業付出著。

進入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山野》和其他紙媒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沖擊和影響。

如何適應新的時代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從微信、微博入手,是山野順應媒體新變局的切入點,在延續紙媒報道深度、視覺呈現等方面優勢的同時,重復發揮新媒體的時效性、多樣性和互動性。

依托中國登山協會,打造登山戶外媒體采風團、媒體攀巖挑戰賽等專屬賽事活動品牌,也是《山野》擴大自身媒體影響力的嘗試。

30年很長,它凝聚了幾百本雜志的厚度;30年也很短,它隻是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個時期。

未來,《山野》仍將繼續與中國登山戶外運動共成長。

ABOUT

《山野》雜志

與中國登山戶外運動共成長!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在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