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男子爬山爬到『膝蓋報廢』,啥情況?

臺大醫院前骨科部主任毅雄曾形容爬樓梯或爬山是『最笨的運動』。

作者 |鶴醬

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

國慶假期,很多人都在全國各地遊山玩水。

醫生呢,待在醫院裡,收治著各式各樣的病人。

比如,最近有個『老驢友』在爬武當山的過程中,上山一步兩個臺階,下山一路小跑,第二天,膝蓋全腫,疼痛難忍,被其他『驢友』開車送回家鄉武漢看病。

診斷結果是:左膝半月板破裂、關節軟骨也有磨損退變,區域缺損!《《楚天都市報》》

這名『老驢友』今年54歲,爬山經驗相當豐富,怎麼突然傷成這個樣子?

爬山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

臺大醫院前骨科部主任毅雄曾形容爬樓梯或爬山是『最笨的運動』。

原因是,這兩種運動,都屬於負重運動,在各負重關節中,以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最大,很容易產生疼痛乃至無法逆轉的損傷。

以體重100斤的人為例,一組數據顯示,他們正常站立時膝關節受力是體重的一半;上山時膝關節受力約等於體重;上樓時,膝關節受力可達到體重的3.3倍;

而向下走時,膝蓋除了自身體重,還要負擔下沖的力量,這些沖擊會加大對膝關節的磨損。

對上了年齡的人來說,情況更不樂觀。

要知道,人們之所以能夠保證膝關節在相互摩擦時不感受到疼痛,多半得歸功於軟骨,它就像骨頭與骨頭間的『潤滑劑』,如果沒有它的保護,走路時就會骨頭磨骨頭,非常痛。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軟骨會逐漸老化,30歲後,關節軟骨的延伸能力、恢復原狀的能力開始減弱;

再加上關節液減少,關節軟骨變得幹燥,因此人到了一定年齡,關節軟骨就容易發生損傷、磨損,引發退行性關節炎。

而關節軟骨一旦受損,幾乎沒有再生能力。

那,就該遠離爬山運動?

當然不是。

爬山固然對膝蓋有很大的損傷,但對鍛煉心肺功能還是非常有益的,要讓『利大於弊』,關鍵還在於爬山的姿勢——

首先,你不能是個『胖子』,懷孕導致的體重增加也不行,因為大體重會明顯增加膝蓋負擔;

同時,你要確認自己沒有退行性關節炎,沒有髕骨外翻疾病,不存在O型腿、X型腿,等等;

運動前,最好有熱身,原地小跑5-10分鐘或者做一下伸展,增加關節靈活度,防止運動受傷;

上山時重心前移,稍微彎腰弓背,保持一隻腳支撐在地面上,再抬起另一隻腳;下山時,重心向後並稍降低,沒事兒別奔跑跳躍。

最好,把膝蓋受傷扼殺在搖籃裡

比起膝蓋損傷了再去醫院就診,其實,更好的做法還是預防膝蓋受傷,把痛苦扼殺在搖籃裡。

怎麼預防?

預防膝關節損傷需要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訓練。

說通俗點,膝蓋周圍的肌肉強大了,可以幫膝蓋分擔點壓力。

比如可以做些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在不改變肌肉長度的情況下,通過肌肉一松一馳的鍛煉,營養肌肉和軟組織,加強股四頭肌的肌肉強度,從而緩解由於下肢力量活動而造成的膝關節損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采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膝關節上方肌肉用力,用力時髕骨上浮,放松時下降;

2.采取坐位,一腿伸直,另一腿支撐→伸直腿上抬至與地面平行→放下,換另一隻腿;

3.采取坐位,一腿伸直,一腿支撐→一腿屈膝抬起,向前蹬踩→腿伸直與地面平行→放下,換另一條腿。

這幾種方式都是通過鍛煉膝蓋周圍肌肉,從而起到保護膝關節,延緩關節衰老的作用。

專家囑咐,保護膝關節的鍛煉需要循序漸進,根據每個人自身不同的情況,達到鍛煉後微微出汗為宜,一般三個動作可以早晚各做一次,每個動作控制在5分鐘左右。

忌過急、過緊、過快。

等鍛煉一段時間後逐步加大強度,以自身舒服為宜。

版權申明 |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