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發佈乘電梯爬山的圖片。
圖/微博賬號@逍遙散人M
爬山也能全程電梯?
據九派新聞報道,近日,『賽博爬山,全程電梯』的話題引發關注。
相關視頻顯示,蜿蜒的扶梯搭架在山石間,電梯底部有鋼柱作為支撐,遊客站在電梯上便可觀賞周圍風景,一路被送至較高位置。
有網友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爬山』,值得全國推廣;也有反對者表示,爬山的意義不就在『爬』嗎?
事實上,山嶽景區《一種景區類型》建設電動扶梯所激起的關注與思考,幾乎與當年山嶽景區是否要配置索道一樣,都在輿論場激起了漣漪。
從20世紀80年代客運索道開始進入景區起,這種爭議一直沒有斷。
特別是對泰山等影響重大的世界遺產地建設索道,更是引發了爭辯的熱潮。
然而,爭議歸爭議,索道的建設和增長,並沒有因為爭議而裹足不前。
除了少數由於環境保護的硬性要求被叫停或拆除的索道外,索道的數量和規模持續快速增加,目前已成了不少山嶽型景區的標配。
除了索道外,其他一些直梯、扶梯也漸次出現,遵循的也是與索道類似或相通的邏輯,比如當前公眾關注的『賽博爬山,全程電梯』。
相比盤山公路,贊同者認為電動扶梯更有利於環境保護。
而且,有了電動扶梯,孩子、老人等群體就有更多機會登臨山峰,能讓更多人體驗在山之巔的樂趣。
電動扶梯還能帶來不同的觀賞視角和身心體驗,甚至其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景觀,提升了山嶽景區的吸引力。
從景區角度而言,電動扶梯還可以緩解客流高峰時的運輸壓力,有利於應急疏散,維護遊客安全。
作為『二次消費』的重要方面,電動扶梯在豐富景區業態的同時,還增強了景區自身造血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然而,當蜿蜒起伏的山脈間,一座鋼柱支撐的電動扶梯向山頂直直延伸,與蒼翠疊嶂的山景形成強烈反差時,登山文化的意義也開始消解——爬山需要自己爬,登山需要自己登。
沒有或隻有很少的體力和精神付出,沒有體會到登山的艱難過程,自然就無法理解登山的樂趣,無法與登山文化共鳴,也難以真正感受登山的樂趣。
如果一味依靠電動扶梯,那麼一些步行才能到達和觀賞的景點就會被遺漏,旅遊者反而缺失了深度認知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建設電動扶梯,不可避免地將破壞原始的地形、植被甚至生態,影響旅遊資源和山嶽景觀。
如果電動扶梯與景區的文化底蘊、氛圍和氣質不符,這種影響就更加突出和讓人難以接受。
電動扶梯的設置,或多或少地強化了山嶽景區的人工營造,加深了山嶽景區的城市化和商業化氣息。
此外,電動扶梯的商業模式,還會激發收入是否合理的質疑。
存在不一定合理,山嶽景區電動扶梯的建設,不僅涉及是否要修得決斷,還要考慮修在哪以及如何修。
其中,修不修是根本問題。
盡管設置電動扶梯有著很多理由,但是如果嚴重影響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甚至與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相悖,那麼就一定不要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破壞了綠水青山,就破壞了金山銀山。
如果設置電動扶梯嚴重影響了景區的根本吸引力,破壞了氛圍,人們反而無從感受登山的樂趣,無法更好地體會和認知景區的氣質和文化底蘊,就有必要慎重考慮。
這並非一味摒棄現代設備,修在哪和如何修同樣也是如此,都有一些應當秉持的原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與環境保持協調,保持和豐富遊客的體驗。
不少地方景區,其實在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比如,都江堰步雲廊是一條以歇山式古建築長廊覆蓋的扶梯,有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築理念和人文關懷;恩施大峽谷觀光扶梯則采用了原木作為材料,屋頂是土家風格濃鬱的青瓦蓋頂,整個扶梯就像一條土家樓帶,和諧自然;而在寧夏中衛的沙漠天梯,則采取隧道設置,隱藏在沙漠之下,既滿足了遊客的需求,也不更多地影響環境和景觀。
其實,所有的營造都是未來文化的積淀,包括觀光電動扶梯在內的景區設施營造也不例外。
景區盡可能滿足遊客需求和營收的想法可以理解,當今人們的認知和理解也不一定正確。
但無論如何,在景區設施的建造上還需要更慎重一些,多一些責任感,多一些對未來的承諾和期盼。
畢竟,加一個東西相對容易,要消除不利的影響就比較困難了。
撰稿/楊勁松《中國旅遊研究院》
編輯/徐秋穎
校對/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