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徒步)的正確姿勢?

歷時6-7個小時,征服了天下第一險山-五嶽華山。

結合徒步100km的經驗,談談如何安全、優雅的完成長距離的登山或徒步。

距離比較長的登山或徒步,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

就像是創業,一家公司能走多好、走多久,往往需要根植於團隊成員內心的願景、價值觀來保障,而不是純粹的掙多少錢。

登山也一樣,登山前,你賦予登山的意義和目的也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比如這次登華山,我賦予它的意義是完成17年前的夙願+欣賞天下第一險山的獨特風景。

有了這樣的定調,我不會去追求要爬多快。

很多登山帶來的勞累和辛苦,大都會在欣賞美景的過程被淡化。

當對一件事賦予了重要意義之後,恰巧,這又是自己感興趣的,那麼你每天就可以像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一樣——每天跳著舞去上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是登山還是徒步,用的最頻繁、負擔最重的就是腳。

一雙輕便、減震、防滑的登山《徒步》鞋,可以減輕腿部、身體的風險和負擔。

如果實在沒來及或沒條件選擇專業的鞋子,還有一個簡單、低成本的補救辦法——用衛生巾!方法也很簡單,選擇Size合適的衛生巾,貼到腳底。

這樣就能起到很好的減震和吸汗效果。

記得我上次百公裡徒步的時候,換了兩雙鞋都覺得不太合適,最後用上了衛生巾,走了80公裡腳都沒有起泡,效果可見一斑。

很多人長時間的登山或徒步後覺得小腿、膝蓋會疼,這就和上下山的姿勢有很大關系了。

上山是克服地球引力做工。

秘訣是盡量讓腳後跟受力,使其成為身體重心,這樣可以將受力從腳步傳遞到大小腿乃至腰上,這比用腳前掌爬山要省很多力氣。

用腳前掌爬山,等於讓小腿受力而讓大腿閑置。

走上坡路的第二個竅門是讓每一次邁步換腿時,都須將支撐腿伸直,讓關節嘎噔一下,這樣腿的承重就能分散給腰肌一部分,不要嫌直一下腿麻煩,它能讓人每走一步都有短暫的單腿休息。

下山的時候,即便體力再好,如果走的距離較長,小腿也會明顯的酸脹或酸痛,甚至有腿軟抽筋的感覺,嚴重的可能會無法動彈。

如果肌肉鍛煉不到位,加上姿勢不對,很多人也會面臨膝蓋酸疼的現象。

經常爬山的人,除惡帶護膝來輔助保護外,還會特別註重姿勢。

我這次下山的時長達到了4個多小時,一個核心的姿勢秘訣是——慢跑下山。

下山的時候,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和內能,之所以會走快是因為重力勢能大。

假如是慢跑下山,由於跑步所消耗的能量比走路多,那就能消耗多些重力勢能了,就不會那麼難受。

也就是說,下山慢跑比走要好。

但是這是需要控制好速度才能做到的。

快跑則起反作用。

此外,下山的時候,單腿受力的時間比較長,對小腿肌肉的消耗非常大,慢跑,可以縮短單腿用力的時間,無形之中降低了小腿肌肉的總消耗時長。

如果是沒有臺階的下山路,倒著走是非常推薦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充分拉伸小腿酸脹的肌肉;另一方面,改變正向前進抬腿的方式,可以減少每次抬腿導致的習慣性的肌肉酸脹。

負重盡量越少越好,上山要客服重力做功,東西帶多了,會額外做很多工。

同樣10kg物品,在平地上行走做功和登山做功差距不是一點點。

背包盡量選擇帶支撐的那種專業背包,這樣可以把肩部的負擔傳遞給腰部,痛等情況下,受力在腰部可能要比受力在肩部感覺輕很多。

登山或者徒步的時候,很難用到上肢的肌肉群,借用登山杖,可以將其利用起來,減少下肢的負荷。

長途登山貨徒步,還是建議用登山杖。

兩支比一支的減重效果更好。

休息的原則是:在疲憊到來前提前預判,而不是實在疲勞了再休息。

休息時間不易過長,因為坐久了之後再啟程,不但不會覺得更輕松,還會因為對比太懸殊而需要客服更大的心理障礙。

休息時,可以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方,盡量把注意力集中在酸痛之外的地方。

登山,是一種生活體驗。

就像人生,有平坦有崎嶇。

遇到平坦,珍惜之餘,厚積薄發,未雨綢繆。

遇到崎嶇,不畏艱難,享受其中,篤定前行。

最重要的——無論平坦還是崎嶇,人生不隻是趕路,更有沿途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