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陶冶情操。
但是,爬山是一項耗氧量很大的運動,如把握不好可能發生意外。
所以,爬山也要講點科學。
保護好您的下肢
爬山以下肢運動為主,膝關節受傷最常見。
這是由膝關節的解剖特點所決定的。
膝關節在關節囊、堅固的韌帶和半月板的限制下,隻能前伸後屈,周圍肌肉很少,血管稀疏,結構復雜。
膝關節彎曲時,韌帶松弛,稍有不‘慎,就可產生拉傷、扭傷、勞損等。
其次為踝關節,它雖然面積不大卻擔負著全身的重量,容易暾傷或因道路不平、路滑、下坡等突然足底內翻而崴傷。
此外,爬山過久、過累或用力不當等,會產生腓腸肌等的疲勞損傷。
爬山者經常發生的韌帶、筋膜、肌肉、腱鞘等部位的損傷,醫學上稱為軟組織傷。
主要是微細纖維的撕裂,局部腫脹。
一經發生,應停止活動,數日後輔以適當的功能鍛煉,即可自愈。
如有骨質損傷,則另當別論。
爬山健體講科學
爬山,無疑是重體力活動。
汗流浹背,急促地呼吸,會丟失體內大量水分,需要及時補充。
但喝水最好多次少飲,一次進水太多會增加心血管額外的負擔。
下山時,注意力要集中,不可東張西望,嬉戲打鬧。
肢體的損傷,大多源於思想不集中。
體質的增強不是一蹴而就的。
對於一些缺乏鍛煉的人,突然過猛過劇烈地運動,會在短期內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
這是由於突然分泌增多的皮質酮會抑制單核細胞釋放細胞因子,而細胞因子是人體免疫功能的促發劑。
偶爾登山者,常是大汗淋漓,山上的風又侵肌透骨,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感口幹舌苦,鼻塞流涕。
因此,那些久坐辦公室的人,不得不防備。
中老年人爬山,貴在適度
中老年人的組織器官的功能已老化和退化,是不容置疑的。
血管老化的特點是管壁硬化,彈性下降,脆性增加。
爬山時高強度的運動和高熱量的消耗,需要大量的氧氣供給,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重,會使一些動脈已經硬化但還沒有症狀的中老年人誘發心絞痛或腦卒中,這樣後果就嚴重了。
中老年人爬山要量力而行,不可攀比和逞能。
累了喘口氣,渴了喝口水,快慢有度,冷暖自知,貴在適度。
作為時令運動的爬山,不僅能怡神養性,更能強身健體。
對此專家表示,爬山雖然是一項健身的好方法,但也要科學地掌握,一周最好爬兩次山。
爬山要循序漸進
人體的機能活動有一定的適應周期,所以爬山鍛煉一定要循序漸進,時間由短到長。
剛開始選擇這種健身方式的人,最好開始隻爬山路全程的1/3,適應後增加到1/2,最後才一次走完全程。
每周爬山次數也要逐漸增加。
另外,根據人體機能的活動規律,一般下午比早上活動能力要強,所以建議初次登山健身的人最好從下午開始鍛煉,然後逐步調整,把運動時間改到清晨。
如果清晨登山,應該適當吃一點食物,中老年人還要隨身攜帶輕便的瓶裝水,以便及時補充水分。
爬樓梯不能代替爬山
一些沒時間去爬山的人認為,爬樓梯和爬山都是一步步登臺階,運動效果可以互相替代。
但是專家提醒,由於運動負荷和適合人群不同,不能用爬樓梯替代爬山。
專家解釋,樓梯垂直角度大,爬樓梯時上升、下降的速度快,運動負荷較大;而山地是逐漸向上,運動負荷較小。
因此,患有心腦血管、高血壓等病的人不要選擇爬樓梯鍛煉。
爬樓梯對膝關節會造成較大的壓力,有骨質疏松、膝蓋有損傷以及身體過於肥胖的人,盡可能選擇對膝關節損傷較小的爬山。
年輕人爬樓梯和爬山都可。
中老年人則較適合爬山。
專家建議,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周爬兩次山,一次樓梯,就能達到正常的運動量。
(王曉鷗)(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