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隨筆,目光所及處處愜意!。

點開音樂,翻翻圖片也是極好的。

北國春季,氣溫適宜,萬象正當好,爬山正當時。

01

行至山腳下,已是下午2點 ,看完景點介紹牌,便興致勃勃地進山。

沒幾步,便遇到攬客的三輪。

本不打算坐,可車夫說步行要3公裡,才能抵達山根。

當時信了他的邪,並想著該把精力留在爬山上,於是坐上了車。

山路顛簸,把人搖得受不了,步行上山的人看到車裡的我們,臉上露出的不知道是羨慕還是笑話。

大概10分鐘的路程後車停穩,感覺最多1.5公裡,而且路面和往山裡走的別無二致。

如果爬山,坐車真沒必要—— 問問下山的,別相信攬客的師傅。

特別是排出的尾氣,在山裡特別刺鼻。

於是問問下山的人,他們說一早就往上爬了,要是爬到山頂,至少需要三個小時。

而我們兩人隻帶了一杯800ML的水杯,沒走多遠就隻剩一半,不知後面渴了該喝什麼。

爬山隨筆,目光所及處處愜意!。

沒走多遠,發現有人把摩托車騎上來了,有人把汽車開上來,還有人在河邊支起桌子喝茶聊天。

02

我們走走停停,看著沿途的人與風景。

要說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溫度適宜且充滿生機。

山裡的綠樹成蔭,遮天蔽日,藍天與綠植襯托出格外幽靜的環境。

潺潺的流水、吱吱的蟬鳴,這一切格外協調,匯聚成在城裡永遠感受不到的氣息。

看來作為古代皇帝的避暑勝地,也並非浪得虛名。

徒步大約半小時,我們終於累得需要休息了,這時候水已經喝光。

我們坐在大石上望向向看不見的小路,不知道還有多久才能登到山頂。

下山的人笑著提醒:按你們的節奏,爬到山頂再返回,估計天已經黑了。

聽到這裡,我們已經打消了登頂的念頭,抱著佛系的心態走到哪算哪,爬不動了就返回—— 究竟是該朝著一個目標奔走,還是順其自然,或許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心境。

路上除了綠色的景,最奪人眼球的莫過於掛在植物上的紅與綠,那是戶外拓展廣告條——廣告,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點綴了綠意蔥蔥,豐富了色彩。

但讓人不怎麼喜歡的礦泉水瓶,哪裡有人的足跡,哪裡就有污染。

但我隻是拍了張照片去埋怨,卻沒有動手撿起來捎下山底。

再往前走時,見到下山的人提了一塑料袋垃圾,有些自責與羞愧。

03

在蔥蔥綠意間行走,突然被上面五顏六色的一處吸引到了。

走近一看,原來有人住在這裡,路邊石壩上書有『平安寺』。

看著石片堆砌的房屋有些驚訝,這種年代能住在這裡,確實需要勇氣。

房子下面有個水管,碰巧有個下山的人在那裡接水。

我也拿著空杯準備過去接一杯以備不時之需。

下山的人說這水是可以喝的,因為他早上上來時看到有道士在這裡打水,這讓我更加放心,我還特意嘗了一點,甘甜可口,好似冰鎮過。

再往上看到門頭上掛著『太白廟』的牌匾,三隻小狗在平地翻滾嬉鬧,那股開心勁,或許跟前來爬山的小孩子差不多吧!

再往前一點看到了一座小的塔,看樣子平時應該有人在這裡祈福,至於其歷史蹤跡,不從得知。

歇歇腳繼續上山,可感覺越上越沒勁了。

看到路邊的石崖垮掉了一塊後,找到了退縮的理由打算下山。

看著信心與好奇心滿滿的正在上山的人,看著精疲力盡收獲滿滿的下山人, 心裡有些瞧不起自己——半途而廢,說的就是此刻的我們。

特別是看到隨同大人爬山的孩子們,心裡想起長輩常說的話『你怎麼連個五歲孩童都不如』。

不如就不如吧!逃出舒適區、挑戰自己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04

下山的路上,我們被一男一女吸引住了:

男的留著道士一樣的發髻,背上背著孩子,身後有個女人緊隨。

或許男人就是下山人口中說的道士,又或許是隱居在大山深處的一家三口,看著他們快且穩的步伐,想必經常上山下山吧!

在如今這信息高度發達、人潮洶湧的大環境下,還能堅持住在這裡,或許需要很大的勇氣,畢竟人要生活,最重要的還有下一代要撫育。

誰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深居於此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快到山腳下時,我們看到那個拉我們上來的三輪車又載了三個人往上走著。

我看著車裡的人,就像當時自己上來時其他人看我們的眼神;他們看著我,就像我當時坐在車裡看著外面的人一樣 ——沒有對錯,經歷過才有真是的體會。

05

大約6點我們走到了山下,往返總共用了4個小時,山腳下密密麻麻的房子出現時,這意味著簡單的爬山行程到此結束。

又該返回去繼續加油了。

山裡雖好,但那隻是偶爾的新鮮,要是真在這駐足,別說三五天,一天都待不下去。

每個人都背負著『行囊』,在趕著人生的這條路,就算時間允許,心裡的事也放不下……

而那未抵達的山頂,就像人生的目標,在生活中驅動著我們,繼續努力前行。

前往歷史文章

感謝閱讀至此 點擊上面的標簽打開主頁

如果覺得喜歡點個關注 歡迎留言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