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電梯去爬山,是彰顯科技、財力,還是人傻膽大?

周末爬山,打卡杭州某新晉網紅觀景臺,從後山下山時,才發現開發方用心良苦,修建了一條鋼木結構的之字形登山道,不是一段,而是整個全程!想起前山上來時,主路由不規則石塊鋪砌而成,對腳底的沖擊讓行路非常艱辛,想要避開呢又有溜坡的危險;相比之下,這後山道簡直勝似閑庭信步,真個樂逍遙。

隻是走完全程,又覺得缺了點什麼、有點兒不甘。

誇張一點,展開一下想象力,好比準備了半輩子,最後乘著飛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在地質允許的情況下,景區規劃適當運用科技手段,增加舒適度,應該是可行之道。

然而這個度,如今看起來很容易被規劃者突破。

去年夏天去浙江仙居采風,跟時任當地社科院負責人的陳老師有一席談,聊起神仙居有數座玻璃橋,山道上大量增設鋼筋安全護欄,痛心疾首。

由於神仙居特殊的火山流紋巖地貌,讓山上充斥著『眼睛』,而後來的條狀並且刷過油漆的護欄,遠看起來,非常像簡筆畫『比目魚』的那張嘴巴……

坐著電梯去爬山,是彰顯科技、財力,還是人傻膽大?

至於玻璃橋,他則強烈反對,原因在於美學上的嚴重割裂,神仙居煙雨較多,非常具有『山水如墨染』的經典畫風,有人甚至認為『不輸黃山』,但玻璃橋這種手筆,則徹頭徹尾屬於跟風行徑,讓審美大打折扣。

待後來登山,更讓人吃驚的,是在一個陡坡前,安裝了一個巨大的自動扶梯!這種扶梯,在城市裡最常見的自然是地鐵、商場綜合體以及過街天橋。

來到億萬年歷史的天地自然造化面前,再體驗科技手段,個中滋味,那是相當復雜。

登山之險峻,莫若華山;景點之奇詭,當屬懸棺……假若這些景區通通加以現代科技手段,方便倒是方便了,前人的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到你這,變得觸手可及,那麼,距離毀了這些文化勝跡也就是一步之遙吧。

在索道、玻璃橋成為眾多景點標配的情形下,登山電梯一旦普及開來,畫面真的難以想象。

一味追求便捷、借力於科技,肯定不是親近自然,而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