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爬山忘帶傘孩子被罵哭,透過糟糕的原生家庭,我悟出一個道理。

昨天去一位朋友家裡玩兒,朋友吐槽她現在進入更年期了,我以為她這是一句玩笑話,直到看到了她和女兒的相處才知道她為什麼會說出來這句話。

朋友的女兒茉茉在客廳玩樂高,玩了一會兒之後朋友就開始催她去寫作業,寫完作業又催她去練字,茉茉不想練字,朋友就來了脾氣,對著茉茉大聲吼:你們全班就你的字最難看,你還不練,看什麼電視,別的孩子都不看電視。

朋友冷靜下來之後跟我說她也不想吼,孩子那麼小,但就是一個沒忍住,過了一會兒她去房間看茉茉練字又開始吼:二十分鐘過去了,你就寫了十個字兒,你是蝸牛爬嗎,茉茉被朋友吼哭了,她哭著說:媽媽,你能不能別催我了,我才玩了二十分鐘,進來學習了兩個小時了。

看了朋友和茉茉的相處,我發現其實問題就是出在了『催』上面,朋友看見茉茉沒有做什麼就會焦慮,焦慮就化作了一次又一次的吼叫,這也是她缺乏松弛感的表現,松弛感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允許一切的發生,不急不躁,慢慢成長。

曾經刷到過一條微博,一家幾口人出去旅行,發現孩子的證件過期了,媽媽就選擇了不陪孩子登機,一家人的行李都掛在媽媽名下托運了,因為媽媽沒有登機,掛在她名下托運的行李就被退回了,已經登機的家裡人並沒有發脾氣指責媽媽,而是討論到了目的地是不是應該買一些生活用品。

全家爬山忘帶傘孩子被罵哭,透過糟糕的原生家庭,我悟出一個道理。

這樣的生活狀態讓很多人羨慕到了,這樣松弛的生活狀態正是如今我們所缺少的,很多人常說遇事要冷靜下來,但真正能冷靜下來不焦慮的人其實很少,這樣有松弛感的家庭就可以培養出有松弛感的孩子,遇到事情以後不慌不忙的去解決,這樣的人也會更有格局,更容易成事,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急躁反而處理不好事情,隻有以松弛的態度去對待才能更好的去處理問題。

曾經看到過一個網友分享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

小時候一家人去爬山,突然下起了大雨,但是沒有帶傘,母親就開始指責父親不操心,出門都不看天氣預報也不帶傘,指責完父親以後又開始指責年僅七歲的他,覺得他不細心,他沒有頂嘴媽媽,媽媽越罵越起勁,此時山上有很多人,當著這些人的面,他被罵哭了,他的自尊心也受到了傷害,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給媽媽添堵的,以後每次看見雨傘,他都會想到這回事兒。

作家畢淑敏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身上確認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孩子的尊嚴,否定孩子的價值,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

這位網友的母親不僅將焦慮帶給了孩子,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出現自卑、膽小等心理問題。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如果經常焦慮,孩子也會變的焦慮,例如父母施壓給孩子,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值會給自己施壓,孩子就會變的焦慮,無限循環下去。

這位網友的故事看完之後我想到了曾經遇見的一家人,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孩子,他們逛景區的時候忘記帶傘了,天空下起了毛毛雨,此時孩子爸爸表示:是我的失誤,不過淋著小雨還挺舒服的,孩子媽媽回應道:對呀,我們還沒有一起淋雨逛過景區呢,一會兒回去洗個熱水澡就行了,孩子更是非常開心,伸手接著雨跟爸爸媽媽說:淋雨好舒服啊,但是爸爸做錯事了,懲罰爸爸帶我去吃肯德基。

這樣的家庭關系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自信且開朗的,內心充滿了幸福感,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焦慮,降低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值,自己都是個普通人,為什麼要求孩子是個天才呢?

父母想要的是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也不要焦慮,不要催孩子,允許孩子慢慢進步,讓孩子生活在松弛感的家庭中,這樣的孩子會充滿自信且陽光,遇見問題也會處變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