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九死一生!劉邦輕敵被圍白登山,陳平賄賂冒頓老婆幫他脫困。

白登山之圍,可以說是漢高祖劉邦一生之中最為恥辱的兩次作戰之一了。

第一次是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率領諸侯聯軍五十萬人,攻入彭城,結果被項羽的三萬精銳騎兵星夜飛馳而至,直接擊潰。

第二場,就是這次著名的白登之圍。

這次漢匈之戰,一開始其實是漢高祖劉邦的『平叛』之戰。

當初分封在韓國故地的韓王信,由於多次和匈奴交手失敗,隻能主送向匈奴派遣使者,割馬邑之地向匈奴求和。

由於雙方的使者往來過於頻繁,被漢高祖劉邦察覺,於是乎劉邦懷疑韓王信與匈奴勾結,韓王信見狀,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和匈奴約定共同對付漢朝。

漢高祖自然是無法容忍,於是乎親自率領32萬大軍討伐韓王信。

劉邦九死一生!劉邦輕敵被圍白登山,陳平賄賂冒頓老婆幫他脫困。

一開始劉邦的進展不錯,輕松擊敗了韓王信的軍隊,韓王信慌忙逃到匈奴,匈奴派兵增援,結果也被教育。

但自此之後,劉邦開始輕敵,殊不知匈奴的冒頓單於恰恰就利用了這一點,先是主動示弱,然後誘敵深入,最後以匈奴40萬空弦之士,將劉邦的前後大軍分割開來,劉邦本人被牢牢圍困在白登山,一共七天。

幸虧陳平用寶物賄賂了匈奴閼氏才使得匈奴得以撤軍。

縱觀整個作戰,實際上劉邦的漢軍在正面戰場上沒有吃到大虧,甚至匈奴士兵在白登山圍困了劉邦七天七夜,且在兵力占優勢的情況下,也沒有能夠徹底擊敗劉邦。

這說明,這場大圍困的發生,還是因為戰略戰術上出現了問題。

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

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

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

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

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

緊靠匈奴。

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由於實力相差太大,雖然朝廷也派兵援助,但韓信多次向匈奴求和,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後,於是派人申斥韓信沒有骨氣。

韓信擔心被殺,於是決定投降匈奴,聯合匈奴起兵造反。

這一反便開始了劉邦的噩夢。

白登之圍的經過。

其一、公元前200年,在劉邦平叛的過程中,戰爭的勝利來的太過於順利。

劉邦自己都曾說過一句話,領兵打仗他不如韓信,而且韓信給劉邦的結論便是隻可帶兵十萬,而且是綽綽有餘。

此次劉邦親率大軍三十二萬,在平叛的道路上,可以說一帆風順。

勝利來得過於突然之後,戰略錯誤便迎面而來。

七年冬,上自往擊,破信軍銅鞮,斬其將王喜。

信亡走匈奴。

其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趙利為王,復收信敗散兵,而與信及冒頓謀攻漢。

匈奴仗左右賢王將萬馀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

劉邦在戰事面前,開始愈加變得急功近利了起來。

面對匈奴的一步步的引誘,劉邦終於上鉤,這個被勝利沖昏頭腦 漢朝開國君主,最終被匈奴騎兵困於白登山。

這個失敗不是偶然,完全是犯了統兵者的大忌。

置後續部隊於不顧,親自帶領身邊的護衛在前廝殺。

匈奴人早就料到這一點,或許在匈奴的眼中,對這這位漢朝開國皇帝也是足夠的重視,冒頓單於親率四十萬大軍前來對付劉邦。

等到劉邦到了晉陽之後,聽到韓信和匈奴合兵一處,共同對付自己,劉邦在得知消息之後,十分的震怒。

為了對付劉邦匈奴的策略采取的是步步引誘,一點點給劉邦下套。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

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

其二、《史記》中記載的很清楚,匈奴這邊利用虛虛實實的『障眼法』。

對於愛貪小便宜的劉邦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完全就是匈奴陰謀。

為的就是將自己成功的引誘到自己的圈套之中。

細細想來,劉邦在軍事上面的才能,不值一提。

兩軍對陣,情報的獲取是必不可少的。

為將帥者,必要統籌全局,觀察時勢之變化。

為將者,執行軍令,統領三軍,攻城拔寨;為帥者,運籌帷幄,統籌全局,意在天下。

統率三軍,運籌帷幄,劉邦隻可為將,為帥能力卻十分的欠缺。

在這場戰役中,劉邦的缺點可以說是暴露無遺。

劉敬在勘察敵情之後,已經發現事情不太對,於是向劉邦勸諫,劉邦竟然破口大罵說:『齊虜』。

劉邦帶領的大軍《史記》中說是三十二萬,有二十萬步兵還在後面,自己帶領的前軍頂多是5萬-10萬之間的兵力。

劉敬所匯報的情報是對的,他認為此時的漢軍應該後撤,甚至說等到大軍匯合之後再做打算。

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

今得漢地,而單於終非能居之也。

且漢王亦有神,單於察之。

……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劉邦在被圍之後,身邊的前軍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困,差點被匈奴『包餃子』。

左右沖殺都均告失敗之後,整整七天的時間,處境十分的尷尬。

於是采用陳平的計謀,下重金賄賂匈奴單於冒頓的寵妾閼氏。

經過閼氏的勸說,劉邦大軍得以逃脫,漢匈之間的『和親政策』便開始了。

其三劉邦圍困於『白登山』,韓信在做什麼?白登山之圍是發生在漢高祖七年,在漢高祖六年的時候,劉邦因為過度擔心異姓王的勢力過於龐大,開始清理異姓王。

在公元前201年,因為鐘離昧素來與韓信關系較好,然而劉邦十分痛恨他。

項羽兵敗之後,鐘離昧逃到了韓信這裡。

此外朝廷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因為忌憚韓信的實力,在陳縣將韓信抓了起來,雖然後來無罪釋放,但也幾乎是處於軟禁監視的狀態之下。

被釋放出來的韓信,明白異姓王早晚都得被除掉。

便在公元前200年,開始聯通陳豨策劃謀反的事情。

所以說這兩年韓信一直沒閑著,一直在為造反的事情做策劃。

劉邦不敢任用淮陰侯韓信有以下三個具體原因。

淮陰侯韓信在楚漢爭霸天下的時候,雖然韓信是站在劉邦這一方的。

可是韓信的所作所為,對於小肚雞腸的劉邦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也為劉邦懷疑韓信埋下了因果,我們可以從史記當中探尋一二。

其一,韓信攻下齊國,想要在齊地稱王,而劉邦此時被項羽圍困。

當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的使者來到了劉邦軍中。

當看到韓信的書信之後,立刻大怒說道:『我現在被項羽圍困在這裡,希望你能帶兵援助我。

而你韓信卻想自立為王』。

要不是張良、陳平提醒了劉邦,緊接著同意了,這個同意並不是出自本心,因為此時的韓信有足夠的籌碼,讓劉邦不得不封他為齊王。

劉邦的性格,一副市井無賴的性格,有奶便是娘。

這也就確定了他是個『記仇』的人物。

韓信的齊王稱號,可以說是威脅劉邦獲得的。

其二、楚漢爭霸最緊要關頭,韓信實力強大,他的態度決定著將來的天下大勢。

恰逢此時,韓信這方的勢力,在項羽和劉邦的眼中,韓信的歸屬,也就意味著將來天下的走勢。

而韓信卻是遲遲沒有表明態度,最後雖然選擇了劉邦,但是古語說『功高震主,反受其禍』。

歷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人物,有幾個能得善終的?恰是韓信的猶豫不決,在劉邦的心中對於韓信隻有利益,而沒有了信任的成分。

於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功蓋天下者不賞,功高蓋主者身滅。

便是韓信的結局。

其三、等到項羽被擊敗之後,開始慢慢的將韓信的權利回收。

對於韓信的權利,劉邦開始行動了,改齊王稱號為楚王。

直接更換韓信的封地,這邊直接證明,劉邦也害怕韓信在齊地經營多年,那麼將來齊地的人隻知道齊王韓信,而不知道漢王劉邦。

身為帝王,是不可能允許自己的臣子權利過盛。

那麼韓信恰恰就是因為在劉邦真多天下的時候,做過的點點滴滴,讓劉邦已經不敢再相信韓信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雖然韓信不論是從表面和心中都是十分的臣服劉邦,但是韓信的軍事才能遠勝於劉邦,劉邦心裡是明白的。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了劉邦對於韓信不管任何時候都是心存忌憚之心的。

劉邦被困於白登山,劉邦肯定也會後悔為什麼要自己來打仗,而不是為了讓淮陰侯韓信前來。

三十二萬大軍,虎符如果給了韓信,天下是姓劉還是姓韓這個就存在一定的威脅。

還有就是劉邦之所以自己來正面與匈奴作戰,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過於盲目自信小看了匈奴的軍事實力。

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可以擊敗匈奴,畢竟自己帶領了三十二萬大軍前來,但是他忽略了大軍前行,自己充當了先鋒的角色,沒有看破匈奴的陰謀。

二是為將來清理異姓諸侯做準備。

大漢天下幾乎都是拼湊起來的,當年自己真正的對手是項羽,而這些諸侯王,好比墻頭草一般,並不可靠。

打擊匈奴,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實力,但是結果卻是十分的尷尬。

三是自己在前一年就因為有人告發韓信謀反,自己將韓信問罪軟禁。

此時再讓韓信恢復兵權,那麼自己生死就更加增加了不確定性。

韓信會不會采取與匈奴合作,這樣一來,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四是大漢建立之初,民生凋敝,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早已經殘破不堪。

劉邦自己將大軍全部帶了出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就剩下韓信一個光桿司令,根本無兵可調。

匈奴的騎兵的威力,劉邦肯定已經見識到了,以漢朝現有的軍事實力,根本不是匈奴的對手。

為什麼漢初的『和親政策』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才最終被接觸。

就是漢初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允許劉邦這麼做。

歷史上的『文景之治』,面對強大匈奴,依然束手無策。

即使韓信來了,也隻能『涼拌』。

漢武帝為了擊敗匈奴,可以說將前幾任皇帝積攢的錢糧打的一幹二凈,舉全國之資,擊敗匈奴,這在漢初是根本實現不了的。

說到底還是兩個字『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