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登山方式有哪些?

一般來說有兩種劃分方式,按照組織形式分為自主登山和商業登山。

按照攀登方式分為阿爾卑斯式登山和喜馬拉雅山式登山。

商業登山沒什麼好說的,自主登山下也可以再以喜式登山《或圍攻式》和阿式登山劃分。

阿式登山,顧名思義是起源於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攀登方式,可以說是傳統攀登方式。

阿式登山提倡最快的速度,最輕便的裝備,安全的攀登。

主要適用於海拔較低《6000–》的山峰或BIG FACE型山峰。

對技術要求比較高,人數一到三人。

隨著現代登山的興起,以及攀登裝備的輕量化發展,也有不少登山界的大神以阿式攀登喜馬拉雅山區8000米級的山峰,而且高海拔阿式化也越來越成為趨勢。

喜馬拉雅式,最開始是一群歐洲登山者在喜馬拉雅山區攀登時使用的攀登方式,商業登山基本都是喜馬拉雅式。

喜式登山少則5,6人,多則數十人上百人。

組織分工非常明確,商業形式以十一某商業團隊組織攀登雀兒山為例,參加攀登的隊員被分為A,B,C,D,E,F組,以單組來說,登山公司提供高山向導,協作,運輸工具,高山廚師,高山醫生,以及可供選擇的技術裝備租用以及馬匹背夫租賃。

並且高山協作會提前假設好路繩,運送物資,提供攝影服務。

根據客戶要求可以按1:1到1:5不等安排高山協作,費用當然也不一樣。

非商業形式以某大學登山隊攀登玉珠北坡二號冰川為例。

隊員均為本校學生和教練,當然復雜一些的山峰會安排至少一名高山向導,以前清登協會強制安排聯絡官,現在不清楚了。

隊員根據分工分為:探路組《先鋒組》,修路組,運輸組,沖頂組,後勤組,有時候還有攝影組。

各組分工不是那麼明確,有些人員是重合的。

那麼喜式自主登山的基本過程就是這樣,《從大本營》探路組負責探路,然後修路組帶路繩上去修路,運輸組運送營地物資,建立C1,C2,《根據路線難度和長度建立營地,比如珠峰要建立7個營地》,沖頂組負責沖頂,這是A組,A組沖頂完畢後,根據天氣和隊員體力組織B組,C組。

運氣好,後勤組還是有機會沖頂的。

喜式登山的總體節奏慢,需要大量的物資,長時間的等待。

關於適應海拔。

高海拔攀登,適應海拔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

阿式登山適應海拔比較靈活,一般就是嘗試附近難度海拔較低的山峰。

而喜式登山,基本就是在計劃登山路線上下來回。